本次疫情对文旅产业影响巨大,从一线景区到文旅服务再到文创衍生,每一个线下环节几乎都陷入停滞。但往往危机和机遇都并驾而行,有些企业在这次危机应对中发现了线上发展的优势及趋势,这或许为文旅行业提供了经验,“鸡蛋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”,在未来保证线上、线下业务同时全面发展,从而可以从容应对突发事件。
疫情期间·线下文旅成“重灾区”
近几年,春节出游已经成为一种新“年俗”,春节旅游消费力指数持续增长。2019年整个春节假期,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.15亿人次,同比增长7.6%;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,同比增长8.2%。按照近三年的平均增长预测,2020年春节旅游收入可达5500亿元。然而就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状肺炎疫情灾难下,这5500亿元的旅游市场几乎回零。
1月21日,武汉封城,形势急转直下。全国30个省市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。全国主题公园、文旅小镇、文旅演艺、博物馆以及春节民俗活动纷纷关闭或取消。牵一发而动全身,旅产业连带的酒店、票务、旅行社等中间服务环节,同样受到重创,形势不容乐观,不得不激发思索,未来又该走向何方,我们一起来探讨。
疫情对文旅核心基础及外延影响
景区是文旅产业的核心所在,一旦出现问题,对于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。很多景区都推出了春节主题活动,在年前做了大量营销和宣传活动的投入,如今却竹篮打水一场空。景区遭受的重创,对于服务于文旅的策划、文创开发,同样影响深远。文化IP的文创产品开发、衍生产品出版、发行等都非常受阻。同时,文旅各企业基本纷纷跌停,资本市场表现极其惨淡。
就旅游景区而言,博物馆本身肩负着文化传播和文物保护的职能,虽不具有盈利诉求,没有硬性指标任务的压力,但这种情况下,如何继续将文化传播出去,也是他们当下面临的难题。
企业自救·线上文旅成救市措施
受疫情影响严重,各企业开展积极的自救,一方面仰赖于文旅救市政策,同时也要开源节流,保证先活下去。(开源:开拓短程旅游线路和旅游之外的业务。周边游成为短期内的新热点。节流:压缩控制成本,包括裁员、减薪,安排员工无薪假期或补休假期或轮班上岗等。)
然而,穷则思变,文旅危机重重的当下,我们也看到一些新的机遇和趋势,或成为未来文旅发展持续加码的部分,也成为面对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双重保障,那就是从线下到线上,完善线上文旅新模式。
线上旅行·科技成熟保障“云旅行”顺势而生
疫情期间,线上的“云旅游”是游客旅行的首要选择,也是旅游业运作的可行方案。
所谓线上云旅游:通过互联网、VR、5G等技术,让游客通过一部手机或其他设备就可实现身临其境的虚拟旅游。景区720度VR全景实拍+真人语音导游,让游客感受到3D仿真场景,深度了解景区,切身感受足不出户尽览各地风光。也可通过全景现实技术带给游客一种沉浸式、交互式的体验。
在国外早就有虚拟现实旅行方案。一些景区或旅行社的线上旅行APP,内置景点清一色为世界各国的名胜之地。把景点全部内容以虚拟现实的模式展示出来,游客只需移动手机即可预览整个画面的风景,具备360度全方位、4K画质,让“云游客”通过3D立体画面游历当地著名景点和探索景区隐藏宝藏。
在本次疫情的催化之下,各地政府更加积极的推动景区参与各种“云旅游”项目。另一方面,市场对于“云旅游”项目的需求也得到进一步刺激。
线上博物馆
疫情之下,众多美术馆、博物馆接连发布暂时闭馆的信息。但大众和艺术近距离“接触”的大门,并未就此关上。而是把展览、活动、博物馆搬到了线上。
其实,早有一些文旅专家就提出过数字技术对于文旅尤其博物馆的影响。3D、AI、AR(增强现实)、VR(虚拟现实)等技术浪潮裹挟而来,因为这些技术的存在,人们逛博物馆的方式开始改变,数千年来人与艺术、艺术品、文物、艺术空间的关系,开始发生变革。
把博物馆搬到线上,早就成为博物馆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另一阵地。中国国家博物馆、故宫博物院等早就建立了数字展厅,点击进入一个与实体完全一样的360度全景博物馆展厅,可以通过移动鼠标游览整个展厅,近距离观看具体展品。对于展品的详细介绍也能尽入眼底。
2020年紫禁城迎来建成600周年,故宫博物院计划举办一系列展览活动,提供的全景故宫虚拟参观之旅,让游客在紫禁城内“漫游”。
在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虚拟展览平台上,可以放大每一个兵马俑的面孔;在网上逛敦煌博物馆,细看敦煌的壁画和雕刻艺术;在内蒙古的博物馆里观看到巨大的恐龙化石……;南京图书馆、南京博物院、江苏省美术馆等也发布,春节不打烊,搭建网站展馆,让市民足不出户也能体验文旅大餐。
据了解,疫情期间,互联网百度百科发起的博物馆计划,目前已经上线292家博物馆,收录312家的博物馆藏品。
线上旅游
文旅是一个基于体验的场景化产业,它的优势也是其劣势,线上或可成为未来文旅企业规避风险以及带动产业发展的一大措施。
在春节期间,火神山医院建立期间,吸引了4000多万网友“云监工”,并衍生出了无数的话题。虽然 “云监工”事件有其特殊性和偶然性,但也能看出,广大群众对于在线上观看场景化事件和画面的热情。
面对此次疫情,除了博物馆、美术馆应势而动。文旅行业也开始尝试把旅游景点、文化地标以及旅游文化搬到线上,让大家在屏幕中体验。
如镇江市文广旅局推出360°VR全景导览系统,全息影像欣赏金山、北固山、焦山、西津渡景区美景。VR全景在给市民提供真实的存在感和互动感的同时,配有旅游语音自助讲解系统,可移步换景,足不出户“听”旅游,沉醉于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成都开发了历史文化地标展示系统, 能够借助二维码、微信、增强现实、无线定位、AR、VR等先进科技手段,运用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游戏等方式展示成都历史文化地标信息和故事。
四川推出了“文旅相伴,宅家过年”线上旅游平台。其中包括了在线看展览、看演出、看非遗、看文创、看美景等专题。还可以通过 “全景看四川”平台以360度视角的方式“线上游览”青城山、峨眉山、九寨沟、乐山大佛等众多四川省内景区。
美团近日推出了“宅家云旅游”专题,接入语音导览等景区优质内容,让大家足不出户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。发布涵盖展览馆、主题乐园、自然风光、文物古迹等多种景区类型,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。
除此之外的全景直播平台,通过24小时直播分享,给大家一个长期伴随式的直播。此次泰山开放的全景直播,通过云直播平台架构等技术研发,实现泰山无死角景色展现;中国联通推出了5G文旅互动直播服务,通过快手、斗鱼、虎牙等平台同步直播,首个合作景区红旗渠在2月21日完成了首秀。
720度无死角“云旅游”正撞沉浸式风口
贴合“沉浸式的风口”,“云旅游”将获得一次全线提速
随着5G时代的到来,VR等各项技术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。在VR、AR、3D、增强现实、虚拟现实等黑科技加持下,720度无死角的全景式视、触、听觉交互体验的“云旅游”切切实实的满足了广大游客对全沉浸式旅行体验。
根据《幻境·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》,据不完全统计,全球沉浸体验项目数量高达8058项,覆盖12大细分产业及258类业态。中国、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俄罗斯、日本等国的沉浸行业各具特色,沉浸体验项目数量及品质均达到较高水准。2019年全球沉浸产业总产值达51.9亿美元。
沉浸式娱乐产品形式丰富多彩,但就沉浸式“云旅行”来说,也是未来文旅行业不可忽视的一项板块。
中国沉浸产业发端于2013年,经过7年的良性生长,沉浸体验项目数量达到1100项,覆盖12大细分产业及34类业态,成为全球沉浸产业最为发达的市场之一,并在项目上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。更有分析认为,国内沉浸娱乐产业有千亿级的市场潜力。
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》,提出了9项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政策举措,其中就提到发展基于5G、超高清、增强现实、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。
随着消费升级与游客对旅游体验追求的提高, 5G的商用和VR/A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,用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,拥有更强的互动性,这也是更多沉浸式旅游的发展方向。需抓住沉浸式这个风口,做出更好的旅游产品。
疫情过后,文旅行业会有一个回暖期,人们压抑已久的出行热情急需释放,这对文旅来说,是一个好消息。但同时,危难过后,文旅产业或许真该反思,积极落实各个环节的线上措施,能够在危机中寻找到机遇,最终反败为胜。